首页 都市小说 兴汉:家兄刘备

第七十七章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兴汉:家兄刘备 九州方圆 2964 2024-12-22 08:15

  “传道的目的很简单吧?”

  “无外乎聚敛钱财、蒙骗百姓罢了。”

  “酒、色、财、气,方士所求无外于此!”

  刘备、老族公、刘元起的回答让刘昕很无语。

  毕竟人的认知很难超出既有事实,毕竟目前还没有宗教起义的先例。

  刘昕沉吟片刻,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族公、叔父、阿兄,你们可知道张天师?”

  老族公微微一愣:“就是留侯张良八世孙,那个入蜀传道的张道陵?”

  刘昕点头:“正是此人!”

  一提起张天师张道陵,老族公、刘元起、刘备都听说过,这是大汉的名人啊。

  张道陵乃是徐州丰县人,出生于光武帝建武十年正月十五,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

  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从其学者千余人。

  但是张道陵志不在仕途,常叹息所读之书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

  二十六岁放弃江州令官职,隐居于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

  汉章帝、汉和帝都先后征召其为太傅、冀县侯等职,均辞而不就。

  秦汉时期士人推崇修道之士,即便楼桑刘氏远在幽州之地,刘元起也对张道陵这种传奇人物非常了解:

  “相传汉顺帝汉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嘱其扫除妖魔,救护生民。

  张道陵就此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教祖,永寿二年(156)升仙而去,时年一百二十三岁。”

  老族公也一脸神往之色:“仙寿一百二十三岁的神仙人物啊,昕儿莫非是以为太平道的大贤良师是第二个张道陵?

  若张角是第二个张道陵,不是更应该好好供奉太平道人么?为何反而要对太平道严防死守呢?”

  汉人贵长生,自秦皇汉武以来,谁不是听了一肚子的方士鬼神的故事,谁又不渴盼长生呢?

  眼看话题又要跑偏了,刘昕很是无奈道:

  “老族公,我想说的是张道陵在蜀中创立道教时的一些手段。”

  看到老族公、刘元起、刘备等人总算稍微重视了一些,刘昕才继续道:

  “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在巴蜀建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自称受老君之命奉行布化。

  广收教徒之后,进而设立祭酒,分领教众户口,有如郡县宰守,对外号曰正一盟威道。

  破山伐庙,征讨巫鬼淫祠,在蜀中威望比郡县官员还高,这才是我要警惕太平道的原因。”

  “嘶——若非昕儿点醒,我还真没有注意到这些!”

  刘元起顿时面色一变,眼神也变得严肃起来,

  “莫非昕儿以为太平道也会走张道陵的路子?收拢教众户口,设立祭酒与我们争夺民心?”

  “太平道张角自号大贤良师,自称神人传授《太平经》,以符水、咒说治病救人,在冀州、兖州、司州已经广泛传播。

  听闻他这两年将麾下弟子派遣到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等地传道,有仿照张道陵之举。

  这些地方乃是大汉腹心之地,若是太平道也设立祭酒管辖信众,比正一盟威道还要值得警惕。”

  看到老族公还在迟疑,刘昕语重心长道:“涿郡、幽州是我们成就大事的基业,怎能容忍太平道在涿郡、在幽州与我们楼桑刘氏争夺人心?”

  “盺弟说得对,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刘备不等老族公表态,毫不犹豫的站起来大声道,

  “绝不能容许太平道与我们楼桑刘氏争夺人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盺弟尽管说出来吧!”

  老族公叹了一口气:“唉,老夫真的是老啦,竟差点被长生所晃了眼,阿备、昕儿你们尽管去行动吧。”

  刘元起也连连点头:“昕儿、阿备尽管按你们想法行事,楼桑刘氏都支持你们。”

  见众人意见彻底统一,刘昕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阿兄,我已经让蒲浑叔父去准备一些原料,你明日只管召集涿郡健儿、乌丸部曲、楼桑子弟为我助威。”

  -------------

  楼桑里东北十多里外。

  沿圣水南岸河堤,分布着十几处新落成的里社。

  这是楼桑刘氏之前购置的六万亩荒地,治水结束后安置了一千户汉民部曲。

  一半是冀州流民,一半是穷苦无地的涿郡百姓,一栋栋茅草房就是他们的家。

  冬日的阳光照耀下,这些刘氏部曲在享受难得的温暖阳光,相互七嘴八舌说一些家长里短。

  “自从河间遭遇大水流离失所,一家人就像狗一样被人驱赶,真没想到能遇到楼桑刘氏这种仁德之家。”

  “那可不,楼桑刘氏素来仁德厚道,咱们能投奔为部曲是几辈子的福气。”

  “就是,就是,不仅治水的时候管咱们吃好喝好,昨天又送来那么多枪矛、铁器,趁着农闲可得好好操演一番。”

  “咱们这个里社一共六十户人家,就能分到六头耕牛,等到开春一定得把那些荒地全部开垦出来,决不负刘氏厚德。”

  一名须发灰白的老者,更是眼中含泪的感慨万千:

  “去年河间国大水,旁边渤海郡又海溢,郡县官吏不仅不加救助,反而照旧聚敛口赋钱财,多少人死在逃难路上啊。

  眼下咱们治水有功,蒙受刘氏收留才有了现在的家园,等到开春之后你们青壮男女只管去开垦种地。

  我们老幼妇孺在家勤做家务,再多养些鸡鸭猪羊,收割草料木柴,多积攒些草木灰和牲畜粪便来蓄肥。

  这样积累个三四年,日子绝不会逊色于当初在河间国的日子,可得一定要记挂着郎君们的大恩呐。”

  忽然一名男子开口道:“嗳,你们听说了没有?最近有冀州来的有道高人,替隔壁里社开坛做法,符水治病,说是救好了不少人呢。”

  这下村民们一下被吸引住了。

  做为一群冀州人,背井离乡来到幽州安家落户,对冀州来的道人有一份天然的亲近感。

  另外时值冬日天气寒冷,百姓家中少不了生病之人,一听到很多人被治好,就心动不已。

  那男子眉飞色舞道:“我昨日前往杨树里办事,当时亲眼看到那为首的道长气度不凡。

  手持桃木剑,身穿一袭法衣,驱邪斩鬼,刹那间一声急急如律令,便将鬼怪斩为一滩血水。”

  “听说那有道高人,号为张牛角,乃是冀州太平道大贤良师的高徒,惦记咱们冀州乡亲特来幽州传道救民,真是咱们的荣幸呢。”

  被这名男子稍加鼓动,早就意动的百姓们再也坐不住,纷纷相约着要去杨树里看高人做法。

  就连那些对刘氏感恩的老人也意动起来:“我家这几日也是有些古怪,夜间竟能听到有人在咳嗽,怕是有邪祟作怪,我也去向高人祈求符箓来驱邪。”

  这样的场景不仅仅上演在这个里社。

  楼桑刘氏安置冀州流民、涿郡百姓的十几个里社,竟都有上演,仿佛是被人刻意安排一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