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大汉永存

第56章 无上光荣

大汉永存 朕不帅 1661 2024-12-20 11:36

  第135章无上光荣

  这一次堵塞缺口,比打仗更艰难,或者说就是另类的战争了,刘瀚的信才到长安,汉武帝就决定亲自过来了,他带上了大量的生姜,粮食,衣物。

  没有过几天,汉武帝便亲临决口决处,亲自指挥堵口工作,他看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心中是后悔和震惊,开始仿前世帝王祭水之法,设坛祭祀。

  在古代,为了应对洪灾和其他水灾,人们常常采取祭水之法来祈求水神或其他神灵的庇佑和控制洪水的力量。

  刘瀚也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方法,大为吃惊,以后世的眼光来看,他当然认为没有用,可古代都迷信,至少能给大家信心,信心有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祭水之法一共三步,第一步祭祀日期的选择,汉武帝让那些术士选了一个黄道吉日。

  公元前109年,九月廿四,诸事大吉,宜嫁娶,宜祭祀,宜祈福,宜开光,宜求子……

  癸卯兔年辛酉月己丑日,胎神占门厕外正北,五行霹雳火定执位。

  星宿北方斗木獬,是大吉

  彭祖己不破券,二比并亡,丑不冠带,主不还乡。冲煞牛日冲羊填土堵塞决口。

  刘瀚亲自上阵,他一上,可不得了,汉武帝都上来了,刘据死死的拉住了他。

  “父皇,您可是天下之主,怎么能轻易涉陷?”

  不只太子,随行的百官也死死拉住他了。

  “是呀,太子所言极是,陛下万金之躯,承担天下社稷之重,怎么能犯险?”

  “是呀,是呀。”

  “陛下万万不可!”

  汉武帝有些生气,“就独朕的命贵?骠骑将军的命不贵?百姓的命不贵?”

  “儿臣替父皇去。”

  太子刘据说着抱着木头跳下水了,“哗啦啦!”一群士兵和大官连忙跳下水,去拉太子。

  “太子回来!”

  总之,一番拉扯之后,谁都没有去,刘瀚无奈也上来了,他要是接着呆在下面,这不是逼着太子去?

  最后,耗时三个月,在君民一心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堵住了决口。汉武帝作下《瓠子歌》以悼之,并修建“宣房宫”纪念。

  司马迁也随汉武帝参加了这次抗洪抢险,他还亲自背着木头去堵塞缺口了,他读了武帝的诗句后,慷慨万端,在其鸿篇巨著《史记》中增辟一篇《河渠书》,记载了这一治黄史上的重要事件。

  司马迁说:“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渚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太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他更是把大禹治水与武帝塞河相提并论,盛赞武帝悲悯百姓,并称自大禹以降,开山导水不计其数,然而最为著名的当数瓠子口黄河堵口工程。

  纵然身为人臣的司马迁对当朝皇上难免有过誉之辞,但是决口堵塞后,河水复归故道北行,确实保障了此后80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而“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这也是“水利”一词的由来,从此水利工程逐渐被重视。

  这些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这次堵塞缺口,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众志成城、互救互助的精神。

  这种精神代表了华夏人民在面对困难和灾难时的坚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的品质,使得我们永远不会被困难打倒,这是民族的血液和精魂。

  最重要的是翻遍史书,除了后世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拥有信仰的人民军队,你会发现大汉军队似乎是古代唯一用身体去堵水抗洪的军队。

  所以汉之一字,当之无愧能成为华夏的一个符号和代表。

  它代表的不是一个封建王朝或者一段历史,而是代表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里面的意志和精神,是一种荣耀和骄傲,乃至从骨子里散发的那种不屈不挠。

  那些被历史洗礼过的灵魂,将同人民的命运融在一起,他们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