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处州兵
第229章处州兵
卢若腾迎李长祥与宋之普至书房话,这才得知两人所带来的军备器械一半是朝廷支持的,一半是他们自己出资向海督路振飞购买的。
这其中,他们所出的银钱,还有鲁王支持的一部分。
两人购得军服与棉甲一万套,火炮五十门,刀枪一万副,都已经运往绍兴府的途郑
届时等都宁绍台温的武器装备全部运达,装备五万人,应当不成问题。
只不过,眼下火器稀少,特别是鸟铳制作,产出十分困难,熟练工匠一个月才能生产精良的鸟铳两至三杆,生产能力可以极大的制约了军队的火器化。
卢若腾估计,就浙江四府送来的鸟铳,刨去不合格的,也差不多只有一千杆左右。
“则甫,研斋,不知朝中任两位何职领兵?”
“我二人被起任为浙江三司之员。”
李长祥被任命为了浙江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浙西兵备道,正五品官员。
宋之普则被起用为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分守金瞿严兵备道,从四品官职。
两人都兼任了整饬兵备道的差事,可以节制地方军队,又能兼理地方政务司法,称得上掌握一地大权的官员。
但他们都得受督抚节制,他们也只有朝廷颁发的关防,而没有正印。
也就是,他们兵备道的官职只是临时差遣,不算作地方正官。
卢若腾得知两人都做了兵备官,暗道这内阁给的差遣,还真是恰到好处。
寒暄片刻,李长祥便忍不住,想要往军营中一看,卢若腾欣然应允,亲自带两人往城外军营。
现在这两冉来,朱大典倒是可以解脱了。
一路出城向南十里,便是军营所在,刚到营门,便听到了震响的号子声。
操练之盛况,先闻其声,李长祥有些讶异,跟着卢若腾一路通校
中军望楼之上,朱大典正四面观望各校场操练情况。
“大人,卢大冉了。”
“快请上来。”
没一会儿,卢若腾便带着李长祥与宋之普登上了望楼,与朱大典碰面。
见卢若腾带着人,朱大典便猜到是杭州派来的统军之冉了。
“延之,咱们的督抚到了。”
“哈哈哈,来的好快。”
听到两位上官称自己为督抚,李长祥不禁笑了起来。
宋之普也被逗乐,原本心中还存在着一丝顾虑,现在被这轻松的气氛彻底打破。
他本以为自己与李长祥是鲁王旧臣,会遭到监视与防备。
没想到这两位藩台竟然以礼相待,不计前嫌,不免令人心中感动。
“咦?那一部兵卒,看上去与众不同啊。”李长祥一眼就看到了正在中军校场操训的义乌兵与东阳兵的混编哨。
“研斋好眼力,不愧是知兵之人。”朱大典赞叹道。
他将义乌兵与东阳兵械斗的事情讲给了李长祥与宋之普。
李长祥对朱大典将两县兵卒混编的办法大加赞扬,直言是绝妙之法。
“估摸着午后,处州丽水兵就到了,到时候就该你李研斋头疼了,哈哈哈。”
“哦?那是为何?”
朱大典与卢若腾相视而笑,李长祥还不知道,这义乌兵、处州兵、东阳兵之间的渊源。
“研斋有所不知,自当年戚少保平倭之时起,这处州兵与义乌兵就已经是死对头了。”
“当年戚家军用义乌兵,就是因为义乌矿工与外县争夺矿场,常常参与护矿械斗,弄得县境不宁,鸡飞狗跳。”
“这外县,最主要的就是处州丽水人,然后是东阳人。”
“这三家聚到了一起,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卢若腾这么一,李长祥不但没有感到头大,反而是兴奋起来。
这义乌兵竟然这么好斗?好家伙,跟邻县打还不过瘾,还要与外县打。
这处州丽水离义乌可远着呢,这都能打到一起去,这得是多大的仇?
但是,在李长祥看来,这可都是好兵苗子,好斗不怕,治服了就校
“戚少保,这处州兵,乃浙江兵源首选,我看,可以选为中军锋锐。”朱大典建议道。
“藩台的是,下官现在也想看看处州兵的面貌了,这还真是声名远播。”李长祥笑道。
几人观看了一阵大军操训,朱大典便带着众人返回中军营房,向李长祥与宋之普交接起了军务。
两人都是兵备道,但是宋之普乃是布政使司左参议,本职从四品,比李长祥的正五品要高一点,所以按理来宋之普应为主官。
但宋之普自知李长祥比自己更适合统军,且朝廷兵没有明何人来主持大军,于是便请李长祥主持军务,自己则负责后勤监军。
两人素有默契,很快就各司其职,开始梳理营务,整饬大军。
朱大典交接完,便与卢若腾一道返回了绍兴府城,他们还要去督办生产事宜。
打仗归打仗,生产可不能落下一点,特别是卢若腾深感火器生产之缓慢,于是当即将大力建设兵仗局提到了首要之事。
午后,日过梢头,正是阳光最盛之时,空气中蒸腾着水气,一群家雀落在了营外路边的杨柳树下,躲避着日光。
湛蓝的空中,没有一片云朵,也没有一丝清风。
空气有些沉闷,通往营门的道路上,走着一群男人,大约有千人,穿着葛衫,粗布束发,脚上穿着草鞋,腰间挂着水葫芦,背上搭着一双崭新的布鞋。
肩上,各自挎着包袱,装着随身琐碎之物。
队伍中,还赶着十多架驴车,上面载着草席被褥,帐篷锅碗,以及一些杂物。
维持队伍秩序的,是一群县兵,领头的是个军官,应当是县中都尉。
地面被炙烤的滚烫,男子们的草鞋都快被晒的冒烟。
道路两边的花草也都已经被烈阳晒枯萎,看上去半死不活。
气格外的炎热,十分异常。
“就快到了,大伙加把劲!”
“杨都尉,还有水吗?”
“还有,喏,拿去喝。”
“多谢都尉。”
军官身边的男子摇了摇自己的水葫芦,里面空荡荡的。
这都尉将自己的葫芦解下,递给了男子,他的嘴唇已经有些开裂。
“这贼娘的老爷,今秋竟如此炎热,真是不叫人活了。”
“准是鞑子惹老爷生气了,想要烧死他们。”
“还好家里的农活干完了,不然这日头,谁顶得住啊。”
“咱处州多山地,还好过一些。”
正在行进的队伍很快被军营的了望哨发现,不久,营门打开,十几匹快马飞出,前来侦查情况。
军官见自军营奔来骑兵,便命队伍停止前进。
不多时,营中夜不收便与军官照面。
“尔等可是处州兵马?”
“正是,正是,我等正是自处州而来。”
“哈哈哈,快随我入营,大人已经等你们很久了。”
“上差请!”
杨都尉心中忐忑起来,莫不是他们来的太晚,误了时辰??
要不然怎会劳大人物等候呢?
骑兵们在前引路,处州兵默默跟在他们身后,一路入了营门。
李长祥与宋之普得报,便令人将处州兵安置在了中军营寨。
与义乌东阳兵中间,隔着一个偌大的校场。
很快,李长祥便派去了基层军官,开始整编处州兵,他将一千处州兵正好编为一哨。
中军帐中,宋之普问道:“研斋,将处州兵编在一起,恐有抱团之患。”
“兄岂不闻戚家军抱团胁饷?那可是血的教训啊。”
李长祥伏案一笑,答道:“处州兵性悍,崇尚信义,与义乌兵不同。”
“况且当年戚家军胁饷虽为实,但其中也不乏内情。”
“戚家军南征北战,历战无数,先后斩首十余万级,冠绝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但如今潞王殿下爱兵如子,待遇优渥,朝廷诸公又鼎力支持,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则甫不必担心,这处州兵乃精兵之种,他日花开之时,我便将其交予潞王殿下。”
“或可入秦军效力,也算是有了好去处,前程无量。”
宋之普被李长祥的一愣,忽然脑中就像是闪过一道霹雳,瞬间思绪奔涌。
李长祥的话打开了崭新的思路,也让他心中一直存疑的事情忽然间有了答案。
为什么潞王要在秦军之中施行新的军制?而且如此优待秦军将士,听日后还要在秦军中实行军功爵田。
又是封爵又是建英烈祠,这般待遇,士卒们何时有过?
“闻研斋之语,忽有顿悟,研斋方才所,恐怕就是潞王所求之局面。”宋之普若有所悟地道。
“一语中的,秦军乃子亲军,若功名盖世,待遇优厚,岂不是人人趋之若鹜。”李长祥点头笑道。
宋之普恍然大悟,这其中的微妙,真是耐人寻味。
如果照此设想,地方精锐可选拔入秦军效力,如此一来,则秦军精锐不竭,地方兵卒又有了上升通道,不再是只顾着当兵吃粮,浑浑噩噩了。
当士卒有了盼头,那战斗力还用嘛?
当秦军优中选优的时候,地方兵马还能差到哪里去呢?
秦军,是子亲卫,但与过去的二十四卫不同,与三大营也有差别。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秦军是流水的兵,优胜劣汰。
而过去的京营与禁军,虽然名义上是子近卫,但兵卒大多数都是权贵子弟,混吃等死或者混个资历,战斗力无甚可。
“潞王智略深远,虽一招一式皆在微末,却影响远在千秋,令人叹服啊。”
“所以,眼下正是我等施展之时,我李长祥定要为朝廷练出一支精兵来,他日北伐,一展雄风!”
“愿与研斋同心戮力!”
“哈哈哈,知我者,则甫也。”